极特币(DigiByte,简称DGB)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,由Jared Tate于2014年创建,灵感来源于比特币但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。作为全球首个采用多算法挖矿机制的加密货币,极特币通过五种不同的加密算法(SHA256、Scrypt、Groestl、Skein和Qubit)实现更高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,其区块链网络以每秒约560笔的交易速度远超比特币,且交易费用极低。极特币的诞生解决比特币在交易速度、扩容能力和安全性上的局限性,其独特的DigiShield技术能动态调整挖矿难度,有效防止算力集中化攻击,成为后来许多数字货币借鉴的标杆。
2024年极特币网络已实现每秒上万笔交易的处理能力,区块生成时间缩短至15秒,这使其在零售支付场景中具备显著竞争力。与DigiFinex等平台合作的供应链金融项目落地,极特币正在向B端商业场景延伸。其环保型挖矿机制采用抗ASIC算法,电力消耗仅为比特币网络的1%,在欧盟碳关税政策背景下,这种可持续性设计可能推动机构投资者的青睐。行业分析师预测,区块链3.0时代的到来,极特币的跨链互操作性和智能合约功能将进一步提升其在DeFi生态中的市场份额。
极特币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:首个部署SegWit隔离见证技术的数字货币,首个实现区块链分层的项目,其创新的五重签名安全架构使得网络从未被成功攻击。与市值排名靠前的加密货币相比,极特币交易确认时间稳定在1.5分钟内,且手续费长期保持在0.001美元以下,这种性能价格比使其在东南亚小额汇款市场占据近18%的份额。2025年初,萨尔瓦多政府将极特币纳入其官方数字货币储备的举措,进一步验证了其作为价值存储媒介的可行性。极特币钱包地址数量年均增长率达37%,反映出市场对其数字现金定位的认可。
使用场景的多元化是极特币的突出特色,目前已覆盖民生消费、政务服务和绿色金融三大领域。在江苏常州等试点地区,居民可通过极特币硬钱包碰一碰完成地铁公交支付;苏州部分企业使用其智能合约功能自动执行供应链结算,将传统T+3账期缩短至实时到账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在碳普惠领域的创新应用——青碳行平台通过极特币发放碳积分奖励,用户低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可兑换为数字货币,这种模式已吸引680万注册用户,累计减排20万吨。在跨境场景中,极特币凭借其多算法抗量子特性,成为中俄能源贸易中重要的备选结算工具之一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